学术预告
天人讲座第134讲 | 梵学何为——基于概念、知识、经典体系与学术史的考察

报告时间 2024-04-20 19:00:00 报告地点 中心校区知新楼a1618
报告人 周广荣 邀请人 傅有德

主讲人介绍:

 周广荣,文学博士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,《世界宗教文化》编辑部主任、副主编,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佛教语文学、印度佛教史研究,曾先后至印度尼赫鲁大学梵文研究中心、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犍陀罗语写本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访学。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、院、所研究课题多项,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绝学项目“《悉昙藏校注与研究》”。出版学术专著2种,合作完整古籍整理与辞书5种,译著2种,学术论文40余篇,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次,省部级2次,所局级3次。

内容提要:

在印度古代学术史上,以四部《吠陀》为肇端的印度古代各类典籍兼具宗教的、哲学的、文学的与历史的多重性质,而吠陀时代以降的诸多仙人或圣者亦博学多能,兼有宗教家、诗人与哲学家等多重身份。然而,不管是语言的、宗教的、文学的、哲学的流派或思潮,都把对“梵”即终极真理或最高法则的体认,作为其根本归宿。因此,在从古至今的中国学术语境中,通常把印度古典学术统称为“梵学”。

自汉地佛经初传,中国古人即把以佛学为主体兼及印度语言、天文、舆地、礼仪、律法、其它宗教等方面的学问称之为梵学,精通这种学问的僧侣文人被称为梵学僧或梵学士。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,梵学与佛学在中国的传习也有两千年的历史,二者兼具互摄,曲折起伏,或隐或现,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。

兹讲意在从概念、知识、经典体系与学术史等方面探求梵学的名义、发展与体系,揭示其独特、丰富的文化内涵。